春风化雨,常记吾心
在安徽大学,令每个毕业生都津津乐道的总是老师和同学们那份特有的师生情。90多年来,历届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茁壮成长,而老师也在和同学们的相助中得到心灵上的抚慰。老师和同学们相互扶持相互学习相互成长,而2011级毕业生孙井鹏在安大结识的良师对他的人生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1年8月27日,孙井鹏进入了安徽大学的数学科学学院。当时的孙井鹏稚嫩而青涩,对大学里一切的新事物都充满了期待和好奇,而他也从未想过四年毕业后会对这篇故土如此眷恋。
孙井鹏
人们常说没有挂科的大学生活是不完美的,而孙井鹏刚刚上大一就已经完美了自己的大学生活。由于选课时候的疏忽,孙井鹏没有做好准备工作,选了一门别的学院的核心课的实验课,并且不慎将开课时间搞错了。总共四周的课全部都错过了,最终免不了挂科。这一事件令本成绩优异的孙井鹏十分悔恨,他也因此错过了很多参评荣誉和奖学金的机会。当时的孙井鹏非常失落,但很快也从这种难受的情绪中走了出来,痛定思痛,下定了决心要好好学习,把失去的都拿回来。人生路上有风有雨,到处是荆棘丛生,只有我们去奋斗,去拼搏,就一定会有鲜花和掌声在等待着我们。当时的老师曾激励他:“挫折对无能的人是一个无底深渊,而对那些敢于面对挫折的人来说,它是一块成功的踮脚石。”老师的鼓励让孙井鹏深受感动,也重新认识了自我,认识了大学生活,甚至在人生道路上也开始有了计划和目标。这都为孙井鹏之后参与科研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当孙井鹏进入大三,他有幸接触到了吴化璋教授,开始跟着吴教授开始做科研创新项目。吴老师是一位在线性代数方面有着独特见解的老师。他思维活跃,幽默风趣,待人和蔼,他的为人和学术指导对当时的孙井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孙井鹏也十分感谢这为在他科研道路上有着启蒙意义的老教授。吴教授带着孙井鹏参加他的研究生讨论班,甚至让他参与到报告中。那种只有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颗脑子在讲台上给他以及几位研究生学长学姐的报告,让他受益匪浅,对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那时候孙井鹏就开始就接触学术论文的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两篇小论文的写作,虽然只是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的结题论文,但也激起了孙井鹏很强的科研兴趣。
孙井鹏回忆道:“大学是专业知识的积累阶段,但是科研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创造新知识,贵在创新,也难在创新,科研的核心就是创新,这也是我现在所亲身感受到的,没有创新就不能算是科研。而吴老师指导我做的学校的创新项目的这种经历,在大家都重在积累的阶段,为我后来选择科研孕育了创新的萌芽,这也是为什么在大三结束后很多同学决定工作而我选择读研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吴化璋教授启蒙了孙井鹏创新的这条路,这份师生情不仅影响了孙井鹏大学四年的生活,更是在日后的生活中为他开启了一条新的篇章。鲁迅先生曾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而现如今的中国,已经有亿万条光不断坚持着前人的事业,也开辟着新的道路,吴化璋教授和孙井鹏也成为了这条路上的矩火和光。
“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也不是屈身于斗室的盆景,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祖国的河山添上一笔新绿,我不是一条奔腾的大河,也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眼汨汨的泉水,为需要我的大地流淌甘泉。”学成报国是每个科研学子的梦想,在这条梦想的道路上孙井鹏有恩师的相助,有自身不断拼搏的努力。大学四年是一生中最美的四年,孙井鹏有恩师有同窗好友的相助,那一定是最难忘,最刻骨铭心,最热血,最纯真的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