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1891-1977),中共党员,民盟盟员,浙江金华义乌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亦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者,对中国现代思想启蒙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作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他与安徽大学的交集虽如流星般短暂,却在早期校史上深刻而耀眼。
陈望道1933年9月至1934年春受聘省立安徽大学教授,在省立安徽大学执教八个多月。这不仅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也为安徽大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省立安徽大学任教期间,陈望道教授讲授“普罗文学”。“普罗文学”实际上就是大众文学。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是“普罗文学”的积极倡导者。梁实秋等人将“普罗文学”与苏联共产党挂钩,势必会给“普罗文学”及其倡导者带来很大的政治压力。可见,陈望道教授讲授“普罗文学”要承受多么大的政治压力。
在安徽大学任教期间,陈望道教授还在当时的文艺刊物《文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日本文学家的水浒观》。陈望道的儿子陈振新在《我的父亲陈望道》中说,在安徽大学工作期间,“反对派总是动不动就以‘《共产党宣言》译者’的帽子来加害父亲”。在省立安徽大学上课时,经常有身着军装的陌生人前来监听。这个时候,陈望道只好改用英语授课。这些监听者不懂英语,听不出所以然来,只好悻悻而归。陈望道用自己的智慧,与当权者及其帮凶周旋。
1934年1月,受到校内外旧势力排挤的程演生校长,不再担任安徽大学校长,陈望道、许杰等人只好考虑另就他职。陈望道回到上海后,发起了“大众语运动”,这时的陈望道仍希望安徽大学同仁周予同、陈守实等人予以援助。由此可见,陈望道与周予同、陈守实等人的深厚友谊,也可见周予同、陈守实供职的省立安徽大学,既能够容纳一批进步的学者,也可以为国家、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尽管任期短暂,但陈望道在安徽大学的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到来,将马克思主义和五四新文化的火种带入了安徽大学,为学校植入了追求真理、关怀社会的精神基因。他与同期或稍早在校的郁达夫、周予同等学者共同铸就了安大早期人文学科的辉煌,开创了文学院开放、进步的学风。他的经历是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在洪流中奋斗与坚守的缩影,其不畏强权、坚持理想的风骨,至今仍是安徽大学精神传统中宝贵的一部分。
陈望道先生是安徽大学与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学术史紧密相连的一位重要见证人与参与者,其作为思想先行者和教育革新者的身影,已深深烙印在学校的记忆之中。
周予同(1898-1981)初名周毓懋,学名周蘧,字豫同、予同,笔名天行。浙江瑞安人。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经学史家、教育家,在经学研究和教育领域贡献卓著。少年时代,他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学术根基深厚,尤以对经学史的深入研究闻名。1920年代,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倡导以科学态度整理国故,推动传统学术的现代化转型。
1933年至1935年间,周予同受聘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兼院长、《安徽大学月刊》主编。在任期间,他致力于革新人文教育体系,引入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推动经学与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他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强调“治学当以问题为中心,非以经典为教条”,为安大文科教育注入了开放、理性的学风。同时,他积极延揽知名学者任教,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周予同的学术思想与教育理念深刻影响了安徽大学的人文学科传统。他主张以历史眼光审视经典,打破经学迷信,这一思想与安大的校风相契合。今日安徽大学人文学科对徽学、古籍整理与经学史的研究,仍可见其学术精神的延续。
周予同与安徽大学的交集虽短暂,却成为校史中一段重要的学人治校典范。他以贯通古今的学识与革新精神,为这所江淮名校奠定了人文学科的坚实基础,其治学之道至今仍启迪着后世学人。
苏雪林(1897-1999)安徽太平县永丰乡岭下村人,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研究家。
1915年,苏雪林考入位于安庆的安庆省立初级女子师范。在这所学校里,苏雪林接受了良好的新式教育,为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女师毕业后,她继续深造,先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远赴法国留学,最终学成归国。
20世纪30年代,苏雪林在文坛已崭露头角,她受时任省立安徽大学校长杨亮功的邀请,回到家乡,受聘为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在安徽大学任教期间,是苏雪林创作和研究的第一个高产期。她在此完成了著名的《绿天》、《棘心》等作品的修订与再版,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她不仅在课堂上讲授中国古典文学和新文学,还积极投身于学术研究,开始了对屈原和楚辞的深入研究,这个领域后来成为她毕生的学术志业,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
苏雪林是安徽大学人文传统的亲身参与者和重要建设者。她以作家的才情和学者的严谨,深刻影响了数代安大学子。她是省立安徽大学整个“黄金时期”的重要见证人。晚年移居台湾的苏雪林,始终心怀故土与母校。她的著作和回忆录中,充满了对在安庆、在安徽大学岁月深情的怀念,这段渊源成为连接她与故乡、与母校的永恒精神纽带。
王恒守(1903-1991),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他早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后赴美深造,获物理学硕士学位。1932年回国后历任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广西大学、中央大学物理系主任及教授,建国后任复旦大学物理系二级教授兼教研室主任,1958年调至安徽大学任教,1976年起任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第五研究室顾问并主编《海洋实践》直至逝世他为学校理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1958年,安徽大学急需人才。正是在此背景下,拥有留洋背景和扎实学养的王恒守受聘为理学院教师,肩负起重建理学学脉的重任。
面对几乎从零开始的理学院,王恒守展现了一位杰出教育管理者的远见与魄力:他全面主持规划理学院各系(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与教学方针,为安徽大学的理学教育奠定了现代性的框架。他亲自执教,将近代物理学的前沿知识与研究方法引入课堂,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安大物理学科树立了严谨求实的学风。
在他的领导下,理学院得以迅速走上正轨,成为学校坚实的学术支柱。王恒守先生是安徽大学校史上一位不应被遗忘的开拓者。他在学校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以卓越的学识和领导力,重塑了理学院的未来。他的名字,与安徽大学的复兴历程紧密相连,他是这所江淮学府在追求科学真理道路上的一位重要引路人。
周枏,(1908年—2004年),字叔厦,江苏溧阳市人。中国罗马法泰斗,被誉为当今中国法学界“罗马法的活字典”。1928年中国公学大学部商科毕业,1931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政治外交硕士学位,1934年在该校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任教于上海持志学院、湖南大学、暨南大学等,讲授民商法和罗马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西南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安徽大学和上海法学研究所讲学,1980年任安徽大学民法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直至1990年退休,主要著作有《罗马法原论》(中国最权威的罗马法著作)、《罗马法提要》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教育迎来春天。周枏先生也迎来了学术生命的绽放。他虽年事已高,但依然以安徽大学为基地,投入到罗马法的教学与研究之中。此时的周枏,已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法学大家,深厚的欧陆法学功底正是当时新中国法学教育所急需的宝贵资源。在安徽大学,他倾注心血,主导筹建了法律系,并亲自讲授《罗马法》、《西方政治法律思想史》等核心课程。他的课堂,以其严谨的逻辑、广博的引证和深邃的思考而闻名,为安徽大学乃至整个中国法学界培养了一批宝贵的法律人才。这一时期,是他在安大事业的黄金期,也是安大法学教育的高光时刻。
周枏先生将人生中大段的时光留在了安徽大学。他从历经风雨的守护者,最终被尊为一代法学泰斗。安徽大学见证了他学术的鼎盛、人生的辉煌,而他则以一部《罗马法原论》和坚守不渝的学术精神,回报了这片土地,极大地提升了安徽大学在法学史,特别是罗马法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厚重感。
陈盛清(1910-2009),曾用名陈说,江苏溧阳人,法学家,安徽大学法学院资深教授。1935年毕业于中央政治学校法学部,九三学社成员。历任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会长、顾问,中国法学会理事、名誉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学术顾问,安徽省社联副主席,安徽省法学会副会长、名誉会长等职,曾任安徽大学法律系主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民国时期先后在国立云南大学、中央政治学校、国立同济大学等校讲授民法、刑法课程。新中国成立后任国务院法制局研究员,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1979年调任安徽大学法律系主任 。著有《法律知识与青年》《五五宪草释论》《公证法要论》等专著,主编司法部统编教材《外国法制史》及国家“六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法律思想通史·辽夏金元卷》,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法制史分支主编江苏溧阳人,是中国当代法学界承前启后的重要学者与教育家。他的一生与法学结缘,其学术生涯的中后期与安徽大学紧密相连,见证了该校法学教育从复苏、发展到确立重点学科的完整历程,是安徽大学法学学科当之无愧的重建者与奠基人。
陈盛清先生与安徽大学的正式结缘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的 1979年。此时,中国法学教育在历经浩劫后百废待兴。年近古稀的陈盛清受司法部和教育部之重托,从北京调至安徽大学,肩负起一项历史性使命:主持重建安徽大学法律系。这一任命,源于他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他早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曾执教于苏州东吴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等多所院校,并参与过新中国早期立法工作,是一位学养与经验兼备的法学大家。他的到来,为安徽大学法学教育的复兴注入了核心灵魂。
作为复建后的首任法律系主任,陈盛清是当之无愧的“总工程师”。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心力:他亲自规划学科体系、设计课程大纲,确立了法律系的基本架构和发展方向。他凭借其学术声望和人脉,四处延揽师资,为法律系组建了一支最初的教学科研团队。尽管行政事务繁忙,他仍坚持亲自为学生授课,主讲《中国法制史》、《法学概论》等课程,将他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风直接传递给学生。他高瞻远瞩地推动了中国法制史等学科的建设,为日后安徽大学法律史学科成为全国重点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带领下,安徽大学法律系迅速崛起,成为华东地区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法学人才培养重镇。
在担任系主任的同时,陈盛清先生始终未忘学术研究。他将安徽大学作为其学术生涯后期最重要的基地,完成了诸多奠基性的著述。他主编的《法学词典》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常务编委兼主要撰稿人)是改革开放后一代法学人入门必备的工具书,影响极为深远。他著有《中国法制史教程》等重要著作,奠定了安徽大学在中国法制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他悉心培养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如今安徽大学法学院的许多知名教授都曾受教于他门下,其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得以代代相传。
陈盛清先生将自己学术生涯中最富创造力的晚年时光,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安徽大学。他从一位受命而来的重建者,成为安徽大学法学教育事业的灵魂人物和一代宗师。他与周枏先生(罗马法泰斗)一道,共同构筑了安徽大学法学院“罗马法与中国法制史研究”这两大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学术高地。
李世雄(1929年—2006年),浙江省宁波市人,安徽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李群、调和分析、小波理论等领域研究,代表著作有《小波变换及其应用》《波动方程的高频近似与辛几何》等。1958年起在安徽大学数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至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勘探地球物理领域,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年退休后参与学科建设,推动计算机应用博士点申报。其倡导的“爱教育、爱科学、爱学生、轻名利、重奉献”精神被确立为师德典范,逝世后安徽大学于2008年设立“李世雄奖教金”,2013年建成李世雄纪念室。
李世雄教授是安徽大学数学学科,特别是应用数学方向的核心奠基人和开拓者。在1980年代,他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率先在中国开展小波分析这一当时国际上方兴未艾的前沿领域研究。小波分析在图像处理、信号分析等领域有革命性的应用,他的前瞻性工作使安徽大学在该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他创造性地将小波分析理论与方法应用于地震勘测等领域的信号处理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理论与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等部门的科技进步奖,为母校赢得了崇高声誉。
李世雄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深受爱戴的教育家。他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亲自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核心课程。他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数学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和技术骨干。尽管声名远播,但他始终保持着谦逊、朴实的学者本色,扎根安徽,心无旁骛地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其人格魅力与学术成就同样为师生所敬仰。
李世雄教授是安徽大学顶尖学者的杰出代表。他完整地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安徽大学的发展,并以自己的辉煌学术生涯,有力地推动了母校的进步。他将一个传统的数学系,引领至国际前沿的应用领域,为安徽大学奠定了在小波分析与信息科学领域的优势地位。
何家庆,(1949年—2019年),安徽安庆人,安徽大学毕业,曾任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标本室主任、安徽大学教授,因研究推广魔芋栽培技术被誉为“魔芋大王”。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第七届扶贫状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他不仅是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授,更是一位以脚步丈量贫困、以生命践行理想的“布道者”。他的一生与安徽大学密不可分,母校是他事业的起点、精神的港湾,也是他所有惊世之举最坚定的支持者。
何家庆是安徽大学亲手培养并留校任教的杰出代表。他于1976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生物系并留校任教,从此再未离开。在安徽大学的讲台上,他教授植物分类学和生态学,以其渊博的学识和独特的个人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子。安大不仅给予了他专业知识,更滋养了他一生关注民间疾苦、报效国家的赤子情怀。
1984年,他受安徽大学委派,前往安徽省绩溪县挂职任科技副县长。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深入最贫困的山村,普及农业科技,指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这段经历让他深切体会到中国农村的贫困现状,并激发了他用科技知识帮助农民脱贫的坚定信念。挂职结束后,他自费考察大别山,采集植物标本,为他日后更大的壮举埋下了伏笔。
何家庆与安徽大学渊源中最震撼人心的一笔,是他在1998年的西南扶贫之行。为了推广能在贫困山区高产致富的植物魔芋,他毅然向学校请假,怀揣着全部的积蓄和一份《关于西南地区种植魔芋的建议》,孤身一人踏上征程。安徽大学理解并支持了他的理想,批准了他的长假,为他保留了教职,这为他解除了后顾之忧。在305天里,他行程三万多公里,足迹遍布鄂、渝、湘、黔、滇等8个省区的108个县,传授魔芋栽培技术,沿途历尽艰辛,九死一生。这次远征结束后,他的事迹经媒体报道震撼了全国。他被称为“魔芋大王”、“扶贫教授”,成为了安徽大学精神的一座丰碑,向全社会展示了何为知识分子的担当。
晚年,即使身患重病,他依然没有停止科研和扶贫工作。2019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毅然捐献眼角膜,将最后的光明留给人间,完成了他“粉身碎骨”式的彻底奉献。
何家庆是一位将安徽大学“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融入血脉并践行到极致的典范。他从安徽大学走出,最终也成为安徽大学精神最耀眼的化身。他不仅是安徽大学的一名教授,更是这所大学的良心与风骨的象征。他的故事告诉世人,知识的力量可以如此深刻地与土地和人民结合,一位大学教授的办公室,可以是广阔的天地,可以是农民的田埂。

磬苑校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九龙路111号 邮编:230601
龙河校区:合肥市肥西路3号 邮编:230039
安徽大学档案馆